模块 | 层级 | 数量 | 上级模块 |
---|---|---|---|
数据集 | 1级(最高) | ≥1 | 无 |
观测记录 | 2级 | ≥1 | 某一数据集 |
影像 | 3级 | ≥0 | 某一观测记录 |
鉴定记录 | 4级 | ≥0 | 某一影像 |
数据集:每个用户可自行建立多个不同的数据集,分别存放具有共同特征的数据。如按地点、时间、类群进行分类。
观测记录:每个数据集下可以建立多个观测记录。
内容主要包括观测时间、观测地点、观测证据(影像)、观测者等。
影像:每个观测记录下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影像作为该观测记录的证据。
内容主要包括图片文件、拍照时间、拍照地点、图中的物种信息(如果用户认识该物种可填写)、所属大类群等。
例如:某人在某日上午在某湿地观测了1个小时,发现了5种鸟类、2种鱼类、7种昆虫,并拍摄了20张照片记录这些被观测到的生物; 则该用户就可以建立一个观测记录(某日上午在某湿地观测),并在该观测记录下上传这20张图片(影像)作为观测证据。
鉴定:每个未确定物种的影像都可以被所有用户鉴定物种。
内容主要包括图片中物种的拉丁名(必须)、中文名、备注(为何这样分类或疑问)。
通过点击下图种的位置删除单条观测记录。
一次性删除多条记录操作:先选中想要删除记录前方的复选框,之后点击上方操作框内的删除按钮。
注意 当某条观测记录被删除时,其下的所有观测证据(影像)及影像的鉴定记录也会一并删除。
情况1:在某条观测记录(必须是您的观测记录,不能是别人的)下添加观测证据(影像)。
进入该观测记录详情页,点击“添加新的影像”,进入影像上传页面。
情况2:直接添加影像(该操作会先建立一个新的观测记录,并在其下添加影像)。
点击“影像浏览”后进入影像浏览页面,点击“添加新记录”,进入观测记录页面,完成建立后即可点击“添加新的影像”,进入影像上传页面。
情况3:添加观测记录不详的影像。
进入个人数据管理页面后,点击“我的多媒体”下的“图片”,进入媒体管理页面,点击“新建”按钮,进入影像上传页面(此方法上传的图片会存在于您的默认观测记录中,此观测记录无地点信息,不可更改)。
情况1:上传单张图片。
将图片拖拽进上传区域,或点击“选择”按钮在资源管理器下选择图片文件。
填写右侧图片信息。当该图片中的物种是用户所能鉴定时,鉴定状态选择“鉴定完成”,否则就选择“请求鉴定”以让其他用户和专家参与鉴定。
情况2:批量上传多张图片。
选中多张图片拖拽进上传区域,或点击“选择”按钮在资源管理器下选择多张图片文件。
填写右侧图片信息。当该图片中的物种是用户所能鉴定时,鉴定状态选择“鉴定完成”,否则就选择“请求鉴定”以让其他用户和专家参与鉴定。
情况1:全部上传。(适用于所有图片的信息相同的情况,如同一种或同一类群)
确认右侧信息与图片一致后,点击“上传”按钮,开始上传。
情况2:选择上传。(适用于图片信息不同的情况,如同不同种或不同类群)
点击想要上传图片下的上传小图标,开始上传被选中的图片,其信息与右侧一致;用户可根据需求,随时修改右侧信息来分批上传信息不同的图片。
通过如下3种方式进入鉴定界面。
方式1:选择鉴定工作室中的“鉴定中”列表。
点击想要鉴定图片的右下角“鉴定”按钮,进入鉴定详情页
方式2:直接添加影像(该操作会先建立一个新的观测记录,并在其下添加影像)。
点击“影像浏览”后进入影像浏览页面,点击想要鉴定图片的右下角“鉴定”按钮,进入鉴定详情页。(只有图片状态为请求鉴定时才可以对其鉴定)
在确保是登录状态下,选择想要识别的一张图片,会自动将相似度最高的6个鉴定信息返回,您可以对这些结果进行判断。
如果对自动识别的结果不进行判断,系统则自动记录您上传了一张图片,且无观测记录信息。
如果对自动识别的结果进行了判断,系统记录您上传图片的同时,也记录了一次您对该图片的一次鉴定,鉴定备注为“自动识别”。
观测地图会检索所有用户上传的图片,将其中有经纬度信息的照片在地图中显示。
如果两张或多张照片的拍摄地点过近,则在地图上合并为标有数字的点。
观测地图可选则显示的物种种类,但只能展示图片类型为已鉴定的记录。
物种名录邀请多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对物种的名称进行整理后发布。
每年一次更新,覆盖类群不断完善。
用户在不确定是否为接受名及拉丁名拼写是可参考。